|
关于推荐参评“郑州市专精特新新势力”企业的通知各开发区、区县(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有关企业: 为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倡树专精特新企业先进标杆,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4月19日—21日,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指导,郑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河南日报顶端新闻主办的郑州专精特新创新发展论坛暨工业产品展将在郑州市高新区城市实验场举办,届时将发布“郑州市专精特新新势力企业榜单”。为做好有关工作,郑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拟联合河南日报顶端新闻等单位开展“郑州市专精特新新势力”企业推荐评选命名活动。现将有关事项明确如下: 一、评选范围 在郑州市注册成立的市级、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二、命名类型 本次拟评选命名“郑州市专精特新新势力”企业50家,共分为5个类别: (一)最具创新力专精特新企业(10个); (二)最具专注力专精特新企业(10个); (三)最具成长力专精特新企业(10个); (四)最具协同力专精特新企业(10个); (五)最具品牌影响力专精特新企业(10个)。 三、评选条件 (一)基本条件 1.注重政治引领。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2.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创新发展,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成绩突出。注重协调发展,发挥强链补链作用,与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注重开放发展,积极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注重共享发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 3.注重规范发展。内部管理制度健全,运作规范,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企业信誉,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近三年没有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食品安全、质量安全事故,生态环境信用良好,无失信记录。 4.符合国家和省市产业发展方向,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典型示范性强。企业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与品牌发展能力,在技术研发、知识产权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成果。 (二)专项条件 1.最具创新力专精特新企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有突出成绩。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近2年连续在4%以上;有效发明专利并实际应用数量2个以上;自建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机构,设立有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 2.最具专注力专精特新企业:企业长期专注并深耕于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能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产品,或直接面向市场并具有竞争优势的自有品牌产品。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70%以上;主导产品在细分市场占有率位于全省前3位,出口额占营业收入比重10%以上;获得发达国家或地区认证(如UL,CSA,ETL,GS))数量2个以上。 3.最具成长力专精特新企业:有上市计划(请写明:递交申请书,或已进入辅导期),或企业在过去一年不低于20%的规模发展,从销售额增长、利润增长、规模增长三个方面评审。 4.最具协同力专精特新企业:位于产业链关键环节,围绕重点产业链实现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应用,发挥“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等重要作用。与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 5.最具品牌影响力专精特新企业:企业(产品品牌)在至少一个地级市以上区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从品牌宣传投入(电视、纸媒、网络)、公益事业投入、企业获得市级以上政府及有关单位颁发的奖项和品牌认证(老字号等)等方面评审。 四、评选程序 评选活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自下而上、逐级审核推荐、差额评选、择优评定的方式进行,实行区县(市)初审推荐和市级审核评定。 1.企业申报。符合评选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自愿向所在开发区、区县(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递交申报材料。另附企业简介(200字以内)、图片2张(企业形象照、特色产品照片,要求图片清晰,JPG格式)用于新闻媒体投票。 2.初审推荐。各开发区、区(县市)中小企业部门依据评选条件、量化指标组织初审,分类别提出排序推荐意见,于3月30日前报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3.审核评定。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平台进行公开投票,同时,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地推荐对象进行集中评审,并向社会公示。 4.公开发布。评审结果出来后,将在“郑州专精特新创新发展论坛”等适当节点,进行公开发布“郑州市专精特新新势力企业榜单”,并组织相关新闻媒体进行公益集中宣传报道。 五、有关要求 (一)严格推荐程序。各开发区、区县(市)根据推荐条件,择优推荐,每个类别推荐数量高新区不超过8名;金水区不超过4名;郑东新区、经开区不超过3名;其他区县(市)不超过2名。 (二)严肃推荐纪律。建立推荐评选工作责任制,坚持“谁推荐谁负责”。各地中小企业部门要对推荐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做好把关审核工作。 (三)加大宣传力度。发布活动结束后,联动媒体对命名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报道,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